人民网伊宁8月7日电 (马那甫)“上肥料有好几个罐,肥料倒进去后系统守时灌溉;洒水在手机上点一点就成,曾经从早忙到晚,现在一个手机全搞定。”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乡民丁红山的话,道出了当地农人的新体验。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管农田”,这样的改变,源于2022年发动的灌区改造工程。
精河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缺少曾是农业开展的“卡脖子”问题。大河沿子灌区22万亩耕地主打棉花、玉米,对水的需求火急,但沿袭40余年的灌溉设备破损严峻,漫灌方法让水利用率低下,“跑冒滴漏”成了常态,既影响产值,又加重了用水严重问题。“那时候浇地得抢,肥料撒下去也怕被水冲跑,辛苦不说,收成还没保证。”乡民丁红山的记忆里,满是对水的焦虑。
破局从2022年开端。2022年,大河沿子灌区归入自治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及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试点。经过管道代替老旧途径、建造260余处监测点、建立才智办理渠道,灌区完成了“漫灌”到“智灌”的跨过。精河县水利局党组书记王东说:“现在,水利用系数从0.6提升至0.9,年节水2000余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增一座中型水库。节约的水量有用弥补了生态用水,干枯的土地正重现绿意。”一起,每亩地运转费、水费、人工费算计削减32.5元。项目区电费每年也节约30万元。
“数字孪生渠道构建了‘四预’系统,从水源调度到灾祸防备,都能科学预判。”精河县水利局党组书记王东表明,灌区不只完成了高效节水,更成为新疆才智农业的演示窗口。
从水资源缺少的限制到节水增效的打破,从传统灌溉到智能办理,精河灌区的蜕变,是干旱区域用科技赋能农业的缩影。田垄间的每一滴才智水,都在书写着“向水要效益”的新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