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2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浩)衡阳常宁,80岁的农业技能专家赵中福仍然奔波在田间地头。退休多年来,赵中福跟老科协的搭档们先后培养20多个生果优良种类,协助农人增收致富,被果农们称为“生果奶奶”。近来发布的2023年11月“湖南好人”候选人中,赵中福名列其间。
“火龙果不行甜,销路必定打不开。”11月12日,说起一个月前自己遇到的问题,常宁市宜潭乡的栽培户李成生慨叹道。10月初,火龙果丰盈,李成生却快乐不起来,商户反映他栽培的火龙果不行甜。李成生拨通了赵中福的电话,请白叟来基地看看。
“要从两个方面处理,第一是肥料里边要添加氨基酸微量元素,第二是要删剪部分果枝。”仓促赶到果园的赵中福一番查看后,给出了主张。这样的场景在宜潭乡时有发生,赵中福的手机号栽培户们都背得纯熟。
记者在赵中福的办公室看到,一顶草帽和一双雨靴放在房间一角,她还专门开设了专家服务热线电话。栽培户遇上问题,只需要一个电话,不管酷日当头仍是刮风下雨,赵中福总是第一时间呈现。
1963年,19岁的赵中福从长沙农校果蔬专业结业,被分配到常宁市农业局作业,所学专业只用在一种叫做黄皮橘的生果种类上。想要改动种类单一的局势,那就有必要到外面去看一看。1987年,赵中福去衡阳出差时,看到街上贩卖着珠晖区酃湖乡的巨峰葡萄,便买了五斤回来。
“这种生果甜度高,有商场。”回忆起当年,赵中福打开了话匣子。把生果专业相关常识和外出调查学习的真经结合起来,她在宜潭乡的上义村跃进组进行试点栽培。“没想到,每亩葡萄产值居然达到了四五千斤。产值高,价钱好,乡民们纷繁自动找上门,想要种葡萄。”赵中福笑着说。
30多年曩昔了,上义村早已成为常宁葡萄的中心栽培基地,面积从最初的2.5亩扩大到8000多亩。宜潭乡种葡萄的演示作用带动了西岭镇,也带动了常宁的村村组组。
现在,常宁市不计其数个家庭都依托赵中福的农艺手法,葡萄面积现已突破了五万亩;葡萄的种类,也从巨峰发展到醉金香、阳光玫瑰等10多个种类。乡民都亲热地称号赵中福为“生果奶奶”。
赵中福常常把讲堂搬到田间地头,一些果农看到葡萄长得枝繁叶茂,舍不得剪枝。赵中福就边作演示边解说:“葡萄主枝只能留一株,这就比如一碗饭,一个人吃,吃得饱饱的,三四个人吃,只能填个旮旯,养分跟不上,天然也就长欠好……”通俗易懂的解说,让果农们听得哈哈大笑,一会儿就理解了其间的道理。
李福洪是2014年3月知道赵中福的,他原本是供销社的一名下岗职工,在群秀村承包了110亩山地,第一期种下了一片脐橙。果树最开端长势很好,可几年曩昔,便是不挂果。正在他计划抛弃的时分,得知赵中福是一位果木专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打了赵中福的电话。
赵中福来到果园,看到的是一片杂草。这儿黄土土质比较好,也开成了梯土,照理说合适各类柑橘的栽培,问题出在后期管理上。
赵中福主张,除了惯例的移植办法,应再给果树补硒,投入生物肥,弥补有利的腐杆菌,活化土壤,培肥地力。在她的技能指导下,李福洪的果园发生了奇特的改变,真的挂满了果实。
“到宜潭乡时,我就容许过乡民们,必定要带他们过上好日子。”退休后,赵中福仍和果农们一同奋战在果园。这些年来,宜潭乡家家户户靠种葡萄捧上了“金饭碗”,盖起了新高楼。